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2:44:54   浏览:886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国政府 奥地利共和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签订日期1971年5月26日 生效日期1971年5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奥地利共和国政府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决定自一九七一年五月二十八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在六个月之内互派大使。
  中国政府尊重奥地利共和国的中立地位。
  奥地利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中、奥两国政府商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惯例,在各自首都为对方的建馆及其执行任务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         奥地利共和国
      驻罗马尼亚大使         驻罗马尼亚大使
       张 海 峰          艾杜阿特·乔普
       (签字)            (签字)

                   一九七一年五月二十六日于布加勒斯特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论贝卡里亚的刑事证据法思想

秦德良


摘要:贝卡里亚提出了丰富的、至今仍有极大现实意义的刑事证据法思想,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无罪推定、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证据法定、证据公开、查证有时间限制、证明标准、证据证明力的判断等方面。

关键词:贝卡里亚 刑事证据法思想


贝卡里亚是近代刑事法学的创始人,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他不仅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相称、无罪推定、刑罚温和、及时、公开、必需的原则,而且提出了丰富的、至今仍有极大现实意义的刑事证据法思想,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一、无罪推定

贝卡里亚在讨论刑讯问题时指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1][P31]这就是刑事法学发展史上著名的无罪推定思想。这一思想继承了启蒙运动提出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思想。虽然贝卡里亚从社会契约论的进路论证无罪推定具有先天的局限性,但无罪推定本身从提出开始就从理念上开创了保障刑事被告人权益的先河,成为近代刑事诉讼文明化、人道化的重要标志。在贝卡里亚之后,刑事诉讼的价值与目的逐渐向保护法益(惩罚犯罪)与保障刑事被告人人权并重方向发展。由于无罪推定在价值层面上对刑事被告人人权的保障,慢慢地在技术层面上或者说在证明责任方面,演变出了刑事被告人不承担举证责任、不自证其罪的原则。因此,贝卡里亚的无罪推定思想为刑事证据法的文明化、人道化奠定了基础。

二、证据种类:人证与物证

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贝卡里亚提到的证据种类主要有人证、物证。人证是他论述的主要内容,人证主要包括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

(一)证人证言

第一,证人的资格:一切有理智的人,也就是说,自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其感觉同其他人相一致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

第二,证人证言的可信程度的判断:“衡量证人可信程度的真正尺度,仅仅在于说真话或不说真话同他的利害关系”。[1][P22]

首先,“证人的可信程度应该随着他与罪犯间存在的仇恨、友谊和其他密切关系而降低。”

其次,“犯罪越是残酷,或者情节越是难以置信,证人的可信程度就越是明显地降低。”

再次,“当证人是某一私人团体的成员,而这一团体的习惯和准则并不为公共社会所理解,或者与社会相忤逆时,这个证人的可信程度可能成倍降低。这种人不仅包含本人的欲望,也包含别人的欲望。”

最后,“当有些证人把别人讲的话指为犯罪时,证人的可信程度几乎等于零。因为人们用同样的话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因此,就一个人的言语进行诬陷,比就其行为进行诬陷要容易得多。” [1][P23-24]

第三,为了有助于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贝卡里亚认为,“一个以上的证人是必需的,因为,如果一个人肯定,另一个人否定,就什么也确定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谁都有权被认为是无辜的。”[1][P23]

(二)被告人供述

被告人供述即口供,是被告人自证其罪的表现。贝卡里亚从无罪推定、保障被告人人权的思想出发,对口供取证中的提示性讯问、宣誓、刑讯进行了分析。

第一,反对在提取口供过程中对被告人进行提示性讯问

所谓提示性讯问就是:当应该就犯罪情形进行泛指的讯问时,进行特指的讯问,也就是说,讯问直接针对犯罪,提示罪犯作出直接回答。在贝卡里亚看来,讯问应该是盘旋式地围绕事件,而不是直接地就事件交锋。采取这种方式,或许是为了不提示罪犯作出使他直接面临控告的回答;或许是因为犯人不经周折就认罪,似乎违背了他的本性。 [1][P27]

第二,反对在回答讯问之前和讯问中止后要求被告人宣誓

贝卡里亚认为,要求被告人在回答讯问之前必须宣誓以自证其罪的法律规定与人的自然感情相矛盾,“这就好像一个人会通过宣誓而把促使自身毁灭行为变成义务;好象宗教能够干涉大多数人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宣誓从来没有能使任何罪犯讲出真相,对此,每个法官可以为我作证。理性宣布:一切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都是无益的,最终也是有害的。经验和理性都表明,这种宣誓是何等地徒劳无用。” [1][P29-30]

同时,贝卡里亚还反对这样的规定:“在刑讯过程中做出的交代,只有经中止刑讯后的宣誓加以肯定才生效。”[1][P34] 因为这实际上是在为进一步刑讯提供辩护。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规定》和《哈尔滨市实施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年度报告规定》的通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规定》和《哈尔滨市实施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年度报告规定》的通知



哈政发法字[2006]3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哈尔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规定》和《哈尔滨市实施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年度报告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一月九日





哈尔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规定





  第一条 为了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并向本级政协通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
 
  第三条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定期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实行重要决策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情况;
  (二)政务公开制度落实情况;
  (三)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情况;
 (四)行政执法监督情况;
 (五)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情况;
 (六)行政复议工作情况;
 (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情况;
 (八)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配置及调整情况;
 (九)其他依法应当报告的情况。
 
  第四条 报告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三条的规定,报告本单位在上一年10月1日至当年10月1日期间推进依法行政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取得的经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将采取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等。
 
  第五条 报告单位应当以正式文件形式报告,一式5份,报送时间不得晚于当年11月30日。
  第六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和政府工作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的具体工作,按期形成书面材料,经本机关主要负责人审定后上报。
 
  第七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行政首长为本单位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第一责任人,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保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的落实。
 
  第八条 对不按时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本单位依法行政情况的,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
 
  第九条 本规定自2006年11月30日起施行。
 

            哈尔滨市实施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年度报告规定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建设法治政府,制定本规定。
 
  第二条 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满一年后的三个月内,负责实施的市、区、县(市)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该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情况,并同时抄送政府法制部门。
 
  第三条 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法律、法规和规章颁布后学习、宣传情况;
  (二)实施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作法及取得的效果;
 (三)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执法的措施;
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需要完善修订的内容。
 
  第四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根据报告情况,综合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以协调和促进立法和执法工作。
 
  第五条 各执法部门应当按时做出报告,对逾期不报的,市、区、县(市)政府法制部门应当责令补报。每年年底,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将对报告情况予以通报。
 
  第六条 本规定自2006年11月3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