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保险企业类〕》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06:59:10   浏览:830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保险企业类〕》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保险企业类〕》的通知
财政部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
限公司、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其他有关保险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
市财政厅(局),上海、青岛、深圳、厦门国资办:
为做好2000年度保险公司会计报表的填报工作,及时掌握全国保险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基础情况,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服务,我们在1999年度保险企业类汇总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对有关的报表内容做了进一步规范,设计制定了《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保险企业
类〕》,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并按时上报,现将与报表编报工作有关的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套报表适用于各类国有独资、控股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以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经国家保险业务监管部门批准在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保险公司等。
二、本套报表填报基本单位为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保险公司,其中:实行一级法人体制的保险公司按公司所辖汇总数据填报本套报表,并以省级(或二级)分公司为单位分户录入“省级(或二级)分公司主要指标表”及报表封面信息。
三、对于填报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的保险公司所附属的从事非保险业务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应分别编制、汇总和上报企业类、建设单位决算类等报表。
四、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集团型保险公司,还应按母公司的报表类型编制、上报保险企业类合并会计报表。
五、有境外机构或分公司的保险企业,应将境外机构或分公司的数据并入总公司会计报表范围内,并以境外机构或分公司为单位分户录入“省级(或二级)分公司主要指标表”和报表封面信息。
六、各保险企业应在全面做好年终决算工作的基础上,按照《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保险企业类〕》格式和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做好报表录入、审核、汇总等工作,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完整、合法。
七、各保险企业应按照财务隶属关系认真组织做好《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保险企业类〕》的上报工作。财务关系隶属财政部的各保险公司应于2001年4月20日前,将汇总报表(以“万元”为金额单位)、全部数据软盘或光盘(含分户及汇总数据)一式三份上报财政部(
分别报统计评价司一份、金融司两份)。财务关系隶属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中国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大众保险公司、华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
司等,应将本保险公司年度汇总报表、数据软盘(或光盘)在审核、整理无误的基础上,上报同级地方财政部门。各地区应于2001年4月20日前将所辖保险公司年度汇总报表(以“万元”为金额单位)全部数据软盘或光盘(含汇总及分户数据)在审核、汇总、整理后上报财政部(分
别报统计评价司一份、金融司两份)。分报的内容具体包括:保险公司汇总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书一式三份,汇总数据软盘和分户有关数据软盘(或光盘)一式三份;保险公司境外单位汇总会计报表及财务状况说明书一式三份。
八、各保险公司、各地区上报财政部的汇总报表须以“万元”为金额单位(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基层分户录入以“元”(保留两位小数)为金额单位。
九、《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保险企业类〕》的数据处理软件将另行下发。
各保险公司在报表编制和上报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请及时与财政部统计评价司联系。

附件一: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保险企业类〕

--------------------------------
| |
| |
| 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 |
| |
| 〔保险企业类〕 |
| |
| (公章) |
| 企 业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 |
| (签章) |
| 法 定 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
| (签章) |
| 财 务 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 |
| (签章) |
| 填 表 人:_________________ |
| 通 讯 地 址:_________________ |
| 邮 政 编 码:_________________ |
| 电 话 号 码:□□□□□ □□□□□□□□ □□□□□ |
| (长途区号) (电话号) (分机号) |
| 报 送 日 期: 2001年__月__日 |
| 负责审计事务所:_________________ |
| 签 字 会计师: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企业(单位)统一代码 |
| (各级技术监督局核发) |
| 本企业代码 □□□□□□□□—□|
| 上一级企业代码 □□□□□□□□—□|
| 集团型企业总部代码 □□□□□□□□—□|
|----------------------------------------|
|隶属关系 |
| (国家标准:行政隶属区划—部门标识码) |
| □□□□□□—□□□|
|----------------------------------------|
|所在地区 |
| (国家标准:行政区划代码) |
| □□□□□□|
|----------------------------------------|
|组织形式 |
| 1国有独资 2股份制公司 |
| 3中外合资 4外商独资 |
| □|
|----------------------------------------|
|经营类型 |
| 11人寿保险公司 12财产保险公司 |
| 13再保险公司 14其他保险公司 |
| 21担保公司 |
| □□|
|----------------------------------------|

|新报因素 |
| 0连续上报 1新设 |
| 2分立 3上年未报 |
| 4报表类型改变 5其他 |
| □|
|----------------------------------------|
|报表类型码 |
| 0单户表 1集团差额表 2企业并保险表 9集团合并表 |
| □|
|----------------------------------------|
|备用码 |
| □□□□□□|
------------------------------------------

资产负债表
会年保01表
编制单位: 2000年12月31日 单位: 元
-----------------------------------------------------
项 目 |行次|年初数|年末数| 项 目 |行次|年初数|年末数
---------------|--|---|---|---------------|--|---|---
一、流动资产 |1 | | |一、流动负债 |48| |
---------------|--|---|---|---------------|--|---|---
现金 |2 | | | 短期借款 |49| |
---------------|--|---|---|---------------|--|---|---
银行存款 |3 | | | 拆入资金 |50| |
---------------|--|---|---|---------------|--|---|---
短期投资 |4 | | | 应付手续费 |51| |
---------------|--|---|---|---------------|--|---|---
其中:国库券 |5 | | | 应付佣金 |52| |
---------------|--|---|---|---------------|--|---|---
拆出资金 |6 | | | 应付分保账款 |53| |
---------------|--|---|---|---------------|--|---|---
保户质押贷款 |7 | | | 预收保费 |54| |
---------------|--|---|---|---------------|--|---|---
应收利息 |8 | | | 预收分保赔款 |55| |
---------------|--|---|---|---------------|--|---|---
应收保费 |9 | | | 存入分保准备金 |56| |
---------------|--|---|---|---------------|--|---|---
应收分保账款 |10| | | 存入保证金 |57| |
---------------|--|---|---|---------------|--|---|---
应收款项小计 |11| | | 应付工资 |58| |
---------------|--|---|---|---------------|--|---|---
减:坏账准备 |12| | | 应付福利费 |59| |
---------------|--|---|---|---------------|--|---|---
应收款项净额 |13| | | 应付保户利差 |60| |
---------------|--|---|---|---------------|--|---|---

预付赔款 |14| | | 应付利润 |61| |
---------------|--|---|---|---------------|--|---|---
存出分保准备金 |15| | | 应交税金 |62| |
---------------|--|---|---|---------------|--|---|---
存出保证金 |16| | | 卖出回购证券款 |63| |
---------------|--|---|---|---------------|--|---|---
买入返售证券 |17| | | 其他应付款 |64| |
---------------|--|---|---|---------------|--|---|---
其他应收款 |18| | | 预提费用 |65| |
---------------|--|---|---|---------------|--|---|---
物料用品 |19| | | 未决赔款准备金 |66| |
---------------|--|---|---|---------------|--|---|---
低值易耗品 |20| | |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67| |
---------------|--|---|---|---------------|--|---|---
待摊费用 |21| | | 保户储金 |68| |
---------------|--|---|---|---------------|--|---|---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22| |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69| |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 |23| | | 其他流动负债 |70| |
---------------|--|---|---|---------------|--|---|---
其他流动资产 |24| | |二、长期负债 |71| |
---------------|--|---|---|---------------|--|---|---
二、长期投资 |25| | | 长期责任准备金 |72| |
---------------|--|---|---|---------------|--|---|---
其中:长期债券投资 |26| | | 寿险责任准备金 |73| |
---------------|--|---|---|---------------|--|---|---
减:投资风险准备 |27| | | 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74| |
---------------|--|---|---|---------------|--|---|---

三、贷款 |28| | | 保险保障基金 |75| |
---------------|--|---|---|---------------|--|---|---
减:贷款呆账准备 |29| | | 长期借款 |76| |
---------------|--|---|---|---------------|--|---|---
四、固定资产 |30| | | 长期应付款 |77| |
---------------|--|---|---|---------------|--|---|---
固定资产原价 |31| | | 住房周转金 |78| |
---------------|--|---|---|---------------|--|---|---
减:累计折旧 |32| | | 其他长期负债 |79| |
---------------|--|---|---|---------------|--|---|---
固定资产净值 |33| | |三、少数股东权益 |80| |
---------------|--|---|---|---------------|--|---|---
在建工程 |34| | |四、所有者权益 |81| |
---------------|--|---|---|---------------|--|---|---
固定资产清理 |35| | | 实收资本 |82| |
---------------|--|---|---|---------------|--|---|---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36| | | 其中:国家资本 |83| |
---------------|--|---|---|---------------|--|---|---

五、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37| | | 法人资本 |84| |
---------------|--|---|---|---------------|--|---|---
无形资产 |38| | | 其中:国有法人资本 |85| |
---------------|--|---|---|---------------|--|---|---
其中:土地使用权 |39| | | 个人资本 |86| |
---------------|--|---|---|---------------|--|---|---
长期待摊费用 |40| | | 外商资本 |87| |
---------------|--|---|---|---------------|--|---|---
存出资本保证金 |41| | | 资本公积 |88| |
---------------|--|---|---|---------------|--|---|---
抵债物资 |42| | | 盈余公积 |89| |
---------------|--|---|---|---------------|--|---|---
其他长期资产 |43| | | 其中:公益金 |90| |
---------------|--|---|---|---------------|--|---|---
|44| | | 总准备金 |91| |
---------------|--|---|---|---------------|--|---|---
|45| | | 未分配利润 |92| |
---------------|--|---|---|---------------|--|---|---
|46| | | 资本汇差调整 |93| |
---------------|--|---|---|---------------|--|---|---
资产总计 |47| | |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 |94| |
-----------------------------------------------------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会年保02表
编制单位: 2000年度 单位: 元
----------------------------------------------------------
项 目 |行次| 金 额 || 项 目 |行次| 金 额
-------------------|--|-----||-------------------|--|-----
一、保险业务收入 |1 | ||(五)提存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32|
-------------------|--|-----||-------------------|--|-----
| | || 减:转回长期健康险责任准 | |
(一)保费收入 |2 | || |33|
| | || 备金 | |
-------------------|--|-----||-------------------|--|-----
(二)分保费收入 |3 | ||四、承保利润 |34|
-------------------|--|-----||-------------------|--|-----
(三)追偿款收入 |4 | || 加:投资收益 |35|
-------------------|--|-----||-------------------|--|-----
二、保险业务支出 |5 | || 利息收入 |36|
-------------------|--|-----||-------------------|--|-----
(一)赔款支出 |6 | || 买入返售证券收入 |37|
-------------------|--|-----||-------------------|--|-----
(二)分保赔款支出 |7 | || 其他收入 |38|
-------------------|--|-----||-------------------|--|-----
减:摊回分保赔款 |8 | || 汇兑收益 |39|
-------------------|--|-----||-------------------|--|-----

(三)死伤医疗给付 |9 | || 减:利息支出 |40|
-------------------|--|-----||-------------------|--|-----
(四)满期给付 |10| || 保户利差支出 |41|
-------------------|--|-----||-------------------|--|-----
(五)年金给付 |11| || 卖出回购证券支出 |42|
-------------------|--|-----||-------------------|--|-----
(六)退保金 |12| || 其他支出 |43|
-------------------|--|-----||-------------------|--|-----
(七)分出保费 |13| ||五、营业利润 |44|
-------------------|--|-----||-------------------|--|-----
(八)分保费用支出 |14| || 加:营业外收入 |45|
-------------------|--|-----||-------------------|--|-----
(九)手续费支出 |15| || 减:营业外支出 |46|
-------------------|--|-----||-------------------|--|-----
(十)佣金支出 |16| ||六、利润总额 |47|
-------------------|--|-----||-------------------|--|-----

(十一)营业税金及附加 |17| || 减:所得税 |48|
-------------------|--|-----||-------------------|--|-----
(十二)营业费用 |18| ||七、净利润 |49|
-------------------|--|-----||-------------------|--|-----
减:摊回分保费用 |19| || 加:(一)年初未分配利润 |50|
-------------------|--|-----||-------------------|--|-----
(十三)提取保险保障基金 |20| || (二)盈余公积转入 |51|
-------------------|--|-----||-------------------|--|-----
三、准备金提转差 |21| || (三)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2|
-------------------|--|-----||-------------------|--|-----
(一)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 |22| ||八、当年可供分配利润 |53|
-------------------|--|-----||-------------------|--|-----
其中:提存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23| || 减:(一)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54|
-------------------|--|-----||-------------------|--|-----
减:转回未决赔款准备金 |24| || (二)提取法定公益金 |55|
-------------------|--|-----||-------------------|--|-----
其中:转回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25| || (三)提取总准备金 |56|
-------------------|--|-----||-------------------|--|-----
(二)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6| || (四)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57|
-------------------|--|-----||-------------------|--|-----
减:转回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7| ||九、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58|
-------------------|--|-----||-------------------|--|-----
(三)提存长期责任准备金 |28| || 减:应付利润 |59|
-------------------|--|-----||-------------------|--|-----
减:转回长期责任准备金 |29| ||十、未分配利润 |60|
-------------------|--|-----||-------------------|--|-----
(四)提存寿险责任准备金 |30| || |61|
-------------------|--|-----||-------------------|--|-----
减:转回寿险责任准备金 |31| || |62|
----------------------------------------------------------

国有资产总量表
会年保附01表
编制单位: 2000年12月31日 单位: 元
----------------------------------------------------------
项 目 |行次| 金 额 || 项 目 |行次| 金 额
-------------------|--|-----||-------------------|--|-----
一、年初国有资产总量 |1 | ||(五)国有未分配利润 |29|
-------------------|--|-----||-------------------|--|-----
(一)国有实收资本 |2 | ||(六)其他国有资金 |30|
-------------------|--|-----||-------------------|--|-----
其中:国家资本 |3 | ||三、本年减少数(借方) |31|
-------------------|--|-----||-------------------|--|-----
(二)国有实收资本应享有权益 |4 | ||(一)国有实收资本 |32|
-------------------|--|-----||-------------------|--|-----
其中:国有总准备金 |5 | ||1.经专项批准核销 |33|
-------------------|--|-----||-------------------|--|-----

(三)其他国有资金 |6 | ||2.无偿划出或分立 |34|
-------------------|--|-----||-------------------|--|-----
其中:保险保障基金 |7 | ||3.清产核资核减 |35|
-------------------|--|-----||-------------------|--|-----
二、本年增加数(贷方) |8 | ||4.其他 |36|
-------------------|--|-----||-------------------|--|-----
(一)国有实收资本 |9 | ||(二)国有资本公积 |37|
-------------------|--|-----||-------------------|--|-----
1.国家直接或追加投资 |10| ||1.转增资本 |38|
-------------------|--|-----||-------------------|--|-----
2.无偿划入或并入 |11| ||2.法定资本重(评)估减值 |39|
-------------------|--|-----||-------------------|--|-----
3.资本公积转入 |12| ||3.产权界定减少 |40|
-------------------|--|-----||-------------------|--|-----
4.盈余公积转入 |13| ||4.无偿划出 |41|
-------------------|--|-----||-------------------|--|-----
5.清产核资核增 |14| ||5.清产核资核减 |42|
-------------------|--|-----||-------------------|--|-----
6.其他 |15| ||6.其他 |43|
-------------------|--|-----||-------------------|--|-----
(二)国有资本公积 |16| ||(三)国有盈余公积 |44|
-------------------|--|-----||-------------------|--|-----
1.资本(股票)溢价 |17| || 其中:1.转增资本 |45|
-------------------|--|-----||-------------------|--|-----
2.接受捐赠资本 |18| || 2.弥补亏损 |46|
-------------------|--|-----||-------------------|--|-----
3.法定资本重(评)估增值 |19| ||(四)国有总准备金 |47|
-------------------|--|-----||-------------------|--|-----
4.专用拨款及各项基金形成 |20| ||(五)国有未分配利润 |48|
-------------------|--|-----||-------------------|--|-----
5.清产核资核增 |21| ||(六)其他国有资金 |49|
-------------------|--|-----||-------------------|--|-----

其中:土地估价当年入账 |22| ||四、年末国有资产总量 |50|
-------------------|--|-----||-------------------|--|-----
6.产权界定增加 |23| ||(一)国有实收资本 |51|
-------------------|--|-----||-------------------|--|-----
7.无偿划入或并入 |24| || 其中:国家资本 |52|
-------------------|--|-----||-------------------|--|-----
8.住房周转金转入 |25| ||(二)国有实收资本应享有权益 |53|
-------------------|--|-----||-------------------|--|-----
9.其他 |26| || 其中:国有总准备金 |54|
-------------------|--|-----||-------------------|--|-----
(三)国有盈余公积 |27| ||(三)其他国有资金 |55|
-------------------|--|-----||-------------------|--|-----
(四)国有总准备金 |28| || 其中:保险保障基金 |56|
----------------------------------------------------------

营业费用明细表
会年保附02表
编制单位: 2000年度 单位: 元
-------------------------------------------------
科 目 |行次| 金额 || 科 目 |行次| 金额
-----------------|--|----||--------------|--|----
一、业务管理费 |1 | ||(二十五)银行结算费 |32|
-----------------|--|----||--------------|--|----
(一)邮电费 |2 | ||(二十六)取暖降温费 |33|
-----------------|--|----||--------------|--|----
(二)印刷费 |3 | ||(二十七)安全防卫费 |34|
-----------------|--|----||--------------|--|----
(三)差旅费 |4 | ||(二十八)技术转让费 |35|
-----------------|--|----||--------------|--|----
(四)会议费 |5 | ||(二十九)研究开发费 |36|
-----------------|--|----||--------------|--|----
(五)水电费 |6 | ||(三十)电子设备运转费 |37|
-----------------|--|----||--------------|--|----
(六)租赁费 |7 | ||(三十一)诉讼费 |38|
-----------------|--|----||--------------|--|----
(七)修理费 |8 | ||(三十二)公证费 |39|
-----------------|--|----||--------------|--|----
(八)保险费 |9 | ||(三十三)住房公积金 |40|
-----------------|--|----||--------------|--|----
(九)外事费 |10| ||(三十四)上交管理费 |41|
-----------------|--|----||--------------|--|----
(十)公杂费 |11| ||(三十五)印花税 |42|
-----------------|--|----||--------------|--|----
(十一)咨询费 |12| ||(三十六)房产税 |43|
-----------------|--|----||--------------|--|----

(十二)审计费 |13| ||(三十七)车船使用税 |44|
-----------------|--|----||--------------|--|----
(十三)绿化费 |14| ||(三十八)土地使用税 |45|
-----------------|--|----||--------------|--|----
(十四)宣教费 |15| ||(三十九)同业公会会费 |46|
-----------------|--|----||--------------|--|----
(十五)资产摊销 |16| ||(四十)学会会费 |47|
-----------------|--|----||--------------|--|----
1.低值易耗品摊销 |17| ||(四十一)席位费 |48|
-----------------|--|----||--------------|--|----
2.无形资产摊销 |18| ||(四十二)其他 |49|
-----------------|--|----||--------------|--|----
3.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19| ||二、业务宣传费 |50|
-----------------|--|----||--------------|--|----
4.其他资产摊销 |20| ||三、防预费 |51|
-----------------|--|----||--------------|--|----
(十六)董事会费 |21| ||四、业务招待费 |52|
-----------------|--|----||--------------|--|----
(十七)职工工资 |22| ||五、固定资产折旧费 |53|
-----------------|--|----||--------------|--|----
(十八)工会经费 |23| ||六、提取三项准备 |54|
-----------------|--|----||--------------|--|----
(十九)职工福利费 |24| ||(一)提取坏账准备 |55|
-----------------|--|----||--------------|--|----
(二十)职工教育费 |25| ||(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 |56|
-----------------|--|----||--------------|--|----

(二十一)劳动保险费 |26| ||(三)提取贷款呆账准备 |57|
-----------------|--|----||--------------|--|----
其中:养老统筹基金 |27| || |58|
-----------------|--|----||--------------|--|----
医疗统筹基金 |28| || |59|
-----------------|--|----||--------------|--|----
(二十二)劳动保护费 |29| || |60|
-----------------|--|----||--------------|--|----
(二十三)社会统筹保险费 |30| || |61|
-----------------|--|----||--------------|--|----
(二十四)车辆使用费 |31| || 营业费用合计 |62|
-------------------------------------------------

基本情况表
会年保附03表
编制单位: 2000年12月31日 单位: 元
------------------------------------------------------------
项 目 |行次| 金额 || 项 目 |行次| 金额
----------------------|--|----||--------------------|--|----
一、县级(或四级)以上机构户数(个): |1 | ||3.盈亏的固定资产 |47|
----------------------|--|----||--------------------|--|----
(一)总公司户数 |2 | ||4.其他 |48|
----------------------|--|----||--------------------|--|----
(二)省级(或二级)分公司户数 |3 | ||(四)年末数 |49|
----------------------|--|----||--------------------|--|----
(三)地(市)(或三级)级分(支)公司户数 |4 | ||1.土地估价(清产核资土地估价入账部分)|50|
----------------------|--|----||--------------------|--|----
(四)县级(或四级)分(支)公司户数 |5 | ||2.房屋、建筑物 |51|
----------------------|--|----||--------------------|--|----
(五)境外机构户数 |6 | || 其中:(1)营业办公用房 |52|
----------------------|--|----||--------------------|--|----

二、营业网点个数(个): |7 | || (2)职工住宅及福利设施 |53|
----------------------|--|----||--------------------|--|----
三、职工人数(人): |8 | × ||3.机器设备 |54|
----------------------|--|----||--------------------|--|----
(一)年末从业人员人数 |9 | || 其中:电子设备 |55|
----------------------|--|----||--------------------|--|----
(二)年末在职职工人数 |10| ||4.交通运输工具 |56|
----------------------|--|----||--------------------|--|----
1.总公司人数 |11| || 其中:运钞车 |57|
----------------------|--|----||--------------------|--|----
2.省级(或二级)分公司人数 |12| ||5.其他 |58|
----------------------|--|----||--------------------|--|----
3.地(市)级(或三级)分(支)公司人数 |13| ||八、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全年平均总值: |59|
----------------------|--|----||--------------------|--|----
4.县级(或四级)分(支)公司人数 |14| ||九、本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60|
----------------------|--|----||--------------------|--|----

(三)年末平均职工人数 |15| ||十、在建工程: |61| ×
----------------------|--|----||--------------------|--|----
(四)年末离退休人数 |16| ||(一)年初余额 |62|
----------------------|--|----||--------------------|--|----
(五)参加统筹职工人数 |17| ||(二)本年增加额 |63|
----------------------|--|----||--------------------|--|----
(六)参加待业保险职工人数 |18| ||(三)本年减少额 |64|
----------------------|--|----||--------------------|--|----
四、全年职工工资总额: |19| ||(四)年末余额 |65|
----------------------|--|----||--------------------|--|----
五、住房基金: |20| × ||1.本年停建项目已投资额 |66|
----------------------|--|----||--------------------|--|----
(一)住房基金年初余额 |21| ||2.本年缓建项目已投资额 |67|
----------------------|--|----||--------------------|--|----
(二)本年住房基金来源数 |22| ||3.本年续建项目已投资额 |68|
----------------------|--|----||--------------------|--|----

其中:1.住房周转金 |23| ||4.本年新建项目已投资额 |69|
----------------------|--|----||--------------------|--|----
2.公益金转入 |24| ||十一、贷款呆账准备: |70| ×
----------------------|--|----||--------------------|--|----
3.提取的折旧 |25| ||(一)年初余额 |71|
----------------------|--|----||--------------------|--|----
4.借入的住房借款 |26| ||(二)本年提取数 |72|
----------------------|--|----||--------------------|--|----
(三)本年住房基金支出数 |27| ||(三)收回以前年度已核销数 |73|
----------------------|--|----||--------------------|--|----
其中:购建职工住房支出 |28| ||(四)本年核销数 |74|
----------------------|--|----||--------------------|--|----
(四)住房基金年末余额 |29| ||(五)年末余额 |75|
----------------------|--|----||--------------------|--|----
六、当年出售公有住房情况: |30| × ||十二、投资风险准备: |76| ×
----------------------|--|----||--------------------|--|----
(一)出售公有住房原值 |31| ||(一)年初余额 |77|
----------------------|--|----||--------------------|--|----
(二)出售公有住房收入 |32| ||(二)本年提取数 |78|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


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5年4月10日,国家海洋局

局属各单位:
为加强海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经商财政部主管部门同意,我局制定了《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海洋局所属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根据财政部颁发的《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收入财务管理的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海洋局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海洋局直属海洋事业单位及其由国家海洋局代管的其他事业单位。
第三条:海洋局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各单位要在上级财务主管部门和本单位主管首长的领导下,将单位财务的收支计划,财务规章制度,和一切财务收支活动,由归口单泣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四条: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并接受财政、税收、审计、物价、银行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合理安排各项财务收支计划;根据国家法规、政策、规定、对单位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遵守并维护财政纪律;根据国家事业发展方针,上级批准的经费预算,编制本单位各项经费的预算分配计划;合理的安排使用资金,正确执行单位预算计划;经常分析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积极地开展财务分析与经济预测,正确及时地反映单位的经济情况,参与本单位的经济决策;加强经济核算,贯彻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方针,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国有资产的完好;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积极开辟财源,组织收入,努力提高事业经费的自给能力。
第六条: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范围是: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货币资金管理、财务分析与监督等。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七条:单位预算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 其资金来源由国家预算拨款和单位组织的各项收入组成。国家预算拨款包括正常经费拨款和专项经费拨款两部分。
第八条:根据国家规定和海洋局具体情况,设立局、 局直属单位(包括各分局、海南省局、各中心、技术所、学校、出版社、报社、南极办、大洋办、一○一库),基层单位(包括各管区、船大队、监测中心等)三级预算。
第九条:单位的预算管理,按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分为全额预算管理、 差额预算管理、自收自支管理三种方式。
(一)没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或收入较少的单位为全额预算管理单位, 实行“全额预算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
(二)有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但还不足以解决本单位经常性支出,需要财政补助的单位为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实行“核定收支,以收抵支,定额(或定项)补助,减收超支不补,增收节支留用”的管理办法。
(三)有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可以解决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的单位为自收自支管理单位,实行“核定收支,以收抵支,减收超支不补,增收节支留用”的管理办法。财务主管部门应支持、促进有条件的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和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分别向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单位过渡。预算管理形式的确定和转换,由单位财务部门提出申请,报海洋局和财政部审定。
第十条:预算收支的范围。
预算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国家预算拨款(包括正常经费拨款和专项经费拨款)
(二)经批准的行政性收费留成。
(三)单位组织的各项收入。
预算经费的支出包括:
(一)个人部分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体退休人员费用、人民助学金、差额补助费、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
(二)公用部分经费支出(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和其他费用)。
根据海洋局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业务经费支出又可分为:
①正常业务费支出(包括切块业务费、修船费、油料费、帆缆码头费);
②专项业务费(包括:飞机费、重点科研项目费、专用设备购置及其他一次性费用)。
个人部分经费和公用部分经费中除专项业务费以外的为正常经费,公用部分中的专项业务费为专项经费。
第十一条:预算经费的管理根据预算支出的不同,采用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分开管理的办法,正常经费由海洋局每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核定的经费指标和业务计划一次下达各预算单位,由各单位统筹安排使用。专项经费由海洋局统一掌握安排使用。
第十二条:单位预算经费的管理办法。
各单位的正常经费采用预算包干办法。预算包干的具体办法,可根据本单位预算管理的形式确定。
(一)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均实行全额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
(二)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增收节支留用,减收超支不补的办法。
(三)自收自支管理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增收节支留用,减收超支不补的办法。
第十三条:预算编制的程序。
(一)各二级预算单位需于每预算年度结束前一个月内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和业务工作计划,编制下一预算年度的预算草案,上报海洋局计财司。
(二)海洋局计财司根据汇总各单位上报的预算草案和全局的业务工作计划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三)预算年度初,海洋局根据各单位上报的预算草案、局业务工作计划和各单位上年预算情况,下达新预算年度的预算预分方案。
(四)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经费指标后,海洋局据此正式下达各单位预算指标,各单位根据局下达的正式预算指标编制本单位执行预算,并报局计财司。
第十四条:单位预算编制原则:
(一)遵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标准和规定。
(二)要正确处理好事业需要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区别轻重缓急,科学合理的安排所需预算资金。
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事业计划和任务,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编制单位预算。收入必须积极可靠、支出不能留有缺口,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三)要坚持严格分清经费渠道的原则,划清经常性经费和专项经费,事业经费和基建投资的界线,不得互相挤占或挪用。认真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按不同的资金渠道安排预算。
(四)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单位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增收节支,精打细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五条:预算的编制方法。单位财务部门要会同业务部门认真核实各项基本数字,确定各项收支指标,按上级主管都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和表格,编制单位预算。单位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
(一)收入预算包括国家预算拨款(含动用上年预算包干结余)、经批准的行政性收费留成、单位组织的服务收入,收入预算的编制应坚持积极可靠的原则,凡应列入预算收入的不得隐瞒、虚列。不同管理形式的单位应按规定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
(二)支出预算包括正常经费支出和专项经费支出。支出预算的编制应严格按国家预算支出规定的“款”、“项”、“目”级科目和局规定的科目进行编制,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开支标准。
第十六条:单位预算的执行。
(一)预算经局批准下达后,即成为组织预算执行的依据,各单位都必须严格按下达的预算安排开支,不得办理超预算和无预算的开支。除发生重大特殊情况和政策性调整以外,一般不再予以追加或追减预算。
(二)单位应及时报送各种会计报表和有关资料,认真执行有关财务批复意见,凡不按时报送报表或不执行批复意见的,海洋局财务主管部门有权采取通报批评或暂停拨款等处理手段。
第十七条:决算的编制。年度终了后,单位要根据财政部门和财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编报决算,经费结余应按规定的比例建立事业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单位应认真将预算执行情况,财务工作总结写进报表编制说明,并随时报表上报财务主管部门。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八条:收入管理的原则
(一)单位必须在保证完成国家和上级下达的各项事业计划和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人才、设施、技术等条件,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广开财源,积极合理地组织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
(二)单位组织收入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必须加强经济核算,注重经济效益。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三)单位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预算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并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表。加强对收入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四)组织收入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各项收入的合理合法。
(五)单位组织收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收费政策及管理制度,按国家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合理收费;国家未规定收费标准的,与用户协商合理收费,同时要使用税务部门印制的统一发票。
第十九条:收入的范围:
(一)事业性收入。指除指令性任务和海洋局职能范围内的任务以外,承担向社会提供有效服务,按国家规定所取得的收入。包括:
(1)接收委托任务收入。指接受国家、部门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科研任务,工程调查勘测或监测等为用户提供专门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2)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收入。为工厂企业及有关用户提供技术设计、工程计算、设备改造、产品测试鉴定、分析化验、模拟计算、摄象录象、制图复印、本单位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中试产品转让,销售收入等。
(3)技术咨询收入。指以咨询形式,为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有关部门的生产技术、工作计划、开发规划、产品项目提供信息、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技术论证等取得的收入。
(4)技术人员受外聘收入。指本单位技术人员受外单位聘用应交给单位的收入。
(5)技术培训收入。受有关单位、部门的委托,为外单位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等所取得的收入。
(6)国际合作与交流收入。指承接国外科研任务、国际会议和接待自费外宾所取得的收入。
(7)技术入股或联营收入。用本单位的技术成果、资金、设备、设施等条件、与国内外工厂企业联营合资、合作等经营收入。
(二)固定资产和设备、设施租赁收入。各单位利用房屋、土地、仓库、码头、船舶、飞机、车辆、仪器、设备等,以租赁形式提供给有关单位使用,或为用户服务的收入。
上述各项固定资产出租或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超过半年(飞机一个航次,船舶半个月)时,必须报海洋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进行,不超过上述时、次的要向海洋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三)生产经营部门上缴收入。
各单位的工厂、车间、招待所、商店、养殖场等生产经营部门,经与经纪人(或部门)签订合同实行承包经营的,按合同规定应上缴的收入。未实行承包的生产、经营部门,除经主管单位批准留用的发展基金外,全部收入应上缴主管单位。
(四)其他收入
代办代购票证、临时出租活动场所、对外医疗服务、固定资产变价处理、以及开展后勤服务所取得的其他收入。
第二十条:收入的核算
各项开发经营创收活动,如使用主管单位的固定资产、仪器设备及开销费用的要严格进行成本(费用)核算,并按实际消耗数向主管单位财务部门结算。成本(费用)主要内容和计算办法是:
(一)人员费用: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各种补贴劳务酬金、差旅费等。
(二)消耗费吊 材料费、燃料费、技术鉴定费、管理费等,可直接计算出成本开支费用的,应接会计制定的要求进行成本费用计算,并做到真实、准确、可靠。对难以直接计算实际成本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收费,可按一定比例进行成本估算。
(三)对占用固定资产和仪器设备、设施的成本核算,以折旧费、修缮费等进行综合估算;以租赁形式使用的,按租赁合同收费。扣除的各项成本(费用)应首先保障房屋、码头、船舶、飞机等固定资产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和增值。
第二十一条 收入资金管理
(一)各单位组织的收入要全部交单位财务部门,记入本单位账目,进行统一收支管理,各项收入在未纳入单位财务之前,不得坐支、更不得账外立帐或私设小金库。
(二)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对收入资金的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收入资金的核算办法,对收入资金单独设帐,进行成本(费用)核算。
(三)国家减免税款,保险赔款,调解或法律诉讼所得索赔,接受外来设备器材援助等,这些资金和实物,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使用,不得作为单位组织的收入。
(四)出租固定资产、设备、设施及变卖固定资产变价收入,不得作为单位组织收人,应作为专用基金,用于固定资产,设备、设施等的维修和重置。
(五)备单位组织的收入,在按国家规定完成上缴税收后,按单位预算管理不同性质进行财务管理。
(1)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其组织的收入扣除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后的纯收入,按财政部〔92〕财文字第458号规定,应视作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与单位预算包干经费统一使用,年终的结余,建立事业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
(2)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其组织的收入按财政部〔92〕财文字第458号文规定执行,建立医疗基金、修购基金、周转(流动)资金、事业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和后备基金等各项专用基金。
(六)为全面反映单位开发收人情况,各单位要于每年七月和第二年一月,将开发创收经费及收支管理情况写出报告,并按局统一制定的调查统计表格如实填写一并报海洋局。
第二十二条:奖惩办法。
(一)为鼓励海洋局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科技人员创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完成的任务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直接挂钩,对单位集体直接承担的横向任务和承包的科研项目,承担、承包的单位可以从创收收入或项目结余中提出40%的劳务酬金奖励有关人员。
(二)对通过技术贸易市场为社会提供的各类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转让等服务,可从纯收入中提取20%的劳务酬金,用于奖励有关人员。
(三)联营、合资、合作等项目,可从纯收人中提取20%的劳务酬金,用于奖励有关人员(包括中介人)。
(四)对于借创收为名,挪用国家资金、物资、设备和挥霍浪费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处以所挪用和浪费资产价值10%的罚款,对情节严重的交司法机关惩处。
(五)对不按规定扣除各项成本费用,人为扩大纯收人数额的单位一经查出,取消其按规定应提取的劳务酬金。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二十三条:海洋局局属各单位必须加强对各项经费支出的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开支标准,必须依据合法的原始凭证和按照一定的经费渠道支出。各单位财务部门要依法进行监督、控制,有权拒绝不符合规定的各项开支。
第二十四条:支出管理包括:正常经费支出的管理,专项经费支出的管理、行政性收费支出的管理和专用基金支出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正常经费支出管理。
每年随预算下达的个人部分经费、公用部分经费(不合专项业务费)属于正常经费,正常经费支出必须严格按财政部颁发的预算支出科目所规定的开支内容和有关标准安排开支,必须按年初核定的预算指标办理支出。
第二十六条:专项经费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每年由海洋局统一掌握,随任务戴帽下达的经费为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支出,实行经费与任务挂钩的管理办法,各单位必须按规定的开支内容安排开支不得任意挪用,为鼓励各单位管好、用好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各单位可在保证专项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对结余的专项资金各单位可自行调整使用。
按照财政部的规定,专项资金须建立追踪反馈制度,各单位需将专项资金执行情况定期报道海洋局计财司和有关业务司项目完成后,要及时报道专项资金支出决算表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文字报告,接受有关部门对己完成项目的验收和检查。
第二十七条:行政性收费支出的管理:
(一)行政性收费是指按国家法规收取的各项规费收入留成。包括倾废收费和国家海域使用收费等留成。
(二)各项行政性收费必须按国家规定足额上缴和办理留成。
(三)按财政部规定的预算科目列收、列支、纳入国家及单位预算管理。不得坐收坐支。
(四)留成部分经费必须交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开支。
(五)收费的开支要按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事先编制开支计划,经单位财务部门审核报单位领导批准后使用。
(六)未经批准,不得用于基建性投资,增加机构人员,提高工资福利标准或挪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专用基金支出管理
专用基金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单位从收入和其他经费渠道中提取和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基金,包括:事业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局长(所长、校长、主任)奖励基金、后备基金和其他经批准设立的基金。
专用基金管理要坚持先提后用、量人为出和专款专用原则,要严格按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安排支出,以实际发生数列支。
第二十九条:单位用专用基金(不包括全额预算管理单位事业费包干结余部分)安排的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必须报海洋局计财司审查资金来源后,按规定程序报批立项。
第三十条:为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定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合理组织收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海洋局及海洋局各单位可用财政专项周转金,专用基金和其他自有资金建立事业周转金。主要用于帮助具有偿还能力的单位,解决生产经营对外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临时资金短缺问题,事业周转金采用有偿使用的原则。
第三十一条:社会集团购买力的管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计划和有关规定,购买专项控制商品要按先批准后购置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货币资金的管理
第三十二条:货币资金管理是指银行存款、现金和有价证券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银行存款的管理。
(一)事业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国家银行开设存款帐户。严格遵守银行的各项结算制度,接受银行的监督。
(二)单位银行存款账号只限本单位使用不得出租、出借,严格加强支票管理,如实填写用途,不得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不得签发空白、空头和远期支票。
(三)财务人员要妥善保管签发支票的印章,签发支票的名章和专用章要分开保管。银行存款的收支要序时登记,日清月结。要及时做好与银行的对账工作。
第三十四条:现金管理。
(一)现金管理工作必须按银行现金管理制度办理,现金收付应严密手续,加强管理,保证现金安全,指定专职或兼职出纳员办理。
(二)要严格控制现金的收支范围,除发放职工工资、津贴、个人劳务报酬、福利费、 退休金、出差费及低于银行支票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开支以外, 其他一切收付业务均应经过银行转账结算。
(三)严格按银行核定的库存现金限额保管现金,超过限额的现金,必须及时送交银行、严禁坐支和以白条抵现金。
(四)现金出纳账必须逐笔登记,必须日清月结,账实相符。
(五)凡购买属国家专控的商品,必须使用转账结算方式,不得使用现金。
第三十五条:有价证券管理
(一)有价证券是指由国家统一发行的各种债券,包括国库券、国家重点企业建设债券等。
(二)单位用于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的资金,应是国家规定有权自行支配的自有资金和单位组织的收入资金,不得使用预算拨款购买。
(三)各种有价证券必须视作货币妥善保管,要保还账券相符,购买的有价证券要作为库存处理,不得作“实际支出数”报销。

第六章 财产物资管理
第三十六条:单位的财产物资是国家财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实施事业计划必备的物质条件。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要加强财产物资的计划管理,即要保证事业发展需要,又要合理配备、防止积压与损失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财产物质的作用。
第三十七条:单位必须设置财产物资管理机构或配备专管人员,专门负责财产物资管理工作,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在业务上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财产管理部门(人员)和财务部门(人员)必须密切配合,明确分工,严格手续,定期对账。财产物资的核算本着简化手续的原则,财务部门只设立总账,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应按类分品种设立明细账。
第三十八条:固定资产管理。
一、国家资产的标准:
事业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标准:专用设备单价在500元以上(含500元);一般设备单价在200元以上(含200元); 且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固定资产。单价不足上述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财产,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一)土地、房屋及构筑物。包括:办公、科研、生产、宿舍、仓库、码头等各种建筑物和附属设施。
(二)通用设备。包括:锅炉及发动机;制冷空调设备等一般机械设备。
(三)专用设备。包括:海洋专用设备、医疗器械等。
(四)交通运输设备。包括:各种船舶、飞机、汽车、摩托车及非机动车辆等。
(五)电器设备。包括:生产、科研用各种电器、各种生活用电器和照明设备等。
(六)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包括:雷达和无线电导航设备、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等。
(七)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
(八)文化体育设备。
(九)图书、文化及陈列品。
(十)家具用具及其他。
各类固定资产所含的详细内容按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编制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执行。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
(一)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好用好国家财产物资的责任心,各类大型专用设备、贵重仪器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加强维护、保养、制定操作规程、建立技术挡案和交接、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二)要坚持验收制度,购建和调入固定资产,应由财产物资管理部门负责验收。贵重的专业仪器设备,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验收。新建的房屋及其他建筑物竣工时,应按规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入账并交付使用。
(三)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挡案卡片,凡新购建、调入的各类固定资产应先入库登记,后领拨使用。要定期进行固定资产账、卡核对。
(四)固定资产的报损、报废、调拔。固定资产确属不能使用,应由单位财产物资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报请单位行政领导批准后报废报损。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报废、报损、要请专家鉴定,报海洋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固定资产确属闲置不用的,不论有偿无偿,必须报经海洋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才能调出。
(五)出租或作为联营、合作投资、入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事先报海洋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第三十九条:材料管理
(一)材料是指一次性或逐渐消耗并改变其实物形态的物资,是单位开展业务工作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加强对材料的管理是各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建立健全各项材料管理的规章制度,一定要确立专人负责材料的日常收、发管理,收发手续要完整,防止材料的丢失、损环和霉烂、变质。
(二)要加强材料的计划定额管理,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编制材料采购计划,经财务部门审核并报单位领导批准后进行采购。要建立材料的定额管理,制定材料储备和消耗定额;材料收发业务量大,材料品种较多的单位要进行材料核算,财产物资管理部门要建立材料明细账,定期与财会部门的材料总账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对耗用材料不多,随买随用的单位,可不进行材料核算,但财产物资管理部门要建立材料用品收发登记簿进行管理,杜绝浪费。
(三)要加强库存材料的管理。各单位财产物资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入进出库保管制度,要做到入库、出库有登记,报废核销有手续,并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有关账目。材料的保管要做到地点固定、零整分开,存放有序和账实相符,对贵重、剧毒、易燃易爆材料,应专橱(库)保管,随时进行查对。材料使用部门一般不设库存。采取随用随领的办法。
第四十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低值易耗品价值低,需要量大,使用分散不易管理,容易损坏和丢失。为管好这类财产,各单位可采用以下原则。
(一)低值易耗品要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消耗定额,按部门进行核算,财产物资管理部门,按定额考核、领用,管理。
(二)定额控制,以旧换新。
(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需由财产物资管理部门编制采购计划,经财会部门审核报请领导批准后购进。
(四)财产物资管理部门要对在用、在库低值易耗品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检查。
第四十一条:为保证单位年度财务决算有关数字的准确,单位财产物资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有关人员必须每年对财产物资进行一次全面清点,清查结果应报单位领导,如有盘盈、盘亏,要及时查明原因,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财务分析与监督
第四十二条:财务分析与监督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单位财务部门要统一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单位业务工作计划的顺利完成。
第四十三条:财务分析是指通过采用比较分析、因素分析、比率分析、平衡分析等方法,对单位收支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财产物资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较全面的反映单位业务工作,经济活动和经费使用的效果为单位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各单位可根据财政部颁发的《社会文教行政经费使用效果考核办法》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分析考核办法。
第四十四条:财务监督与检查,单位财务部门要依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财政财务制度以及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单位财务收支活动、财产物资管理、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合法性、有效性、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监督与检查。
第四十五条:单位财务监督与检查的内容包括:监督检查预算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各项收入和支出情况,监督检查各种专项资金、专用基金的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国家财产物资使用和管理情况;监督和检查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等。
第四十六条:监督和检查分日常监督检查、单项监督检查重点抽查、实物清查、综合考察等形式。
第四十七条: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违章、违规行为,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报销和付款。对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纠正,情节严重的要向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八章 财会机构与财会人员
第四十八条:为了加强对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统一领导,凡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要设立独立的财会机构配备具有上岗资格的财会人员。规模较小的单位可以不设立独立的财会机构,但必须配备专职的会计和出纳人员办理财会工作。局级以上(含局级)年度经费总额超过100万元,人员总数超过100人的独立单位,必须设置单独的财务机构。
第四十九条:凡具备设置单独会计机构的单位,可设立由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职称任职条件的人员担任总会计师。
第五十条:单位要加强对财会工作的领导,支持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选派政治业务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会计工作。财会人员要执行《会计法》和《会计人员职权条例》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搞好服务、正确使用权力,接受群众监督。
弟五十一条:各单位的会计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不要随意调换。
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要经过上一级财务部门同意,一般会计人员的任免,要经过本单位会计主管人员的同意。对不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上级主管单位有权责成所在单位予以调换。
第五十二条:会计人员要根据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制度规定办理会计事务。应当贯彻“钱账分管”的原则.各负其责,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具体分工由各单位参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办理。
第五十三条:财会人员离职应按规定办理有关离职交接手续,在未办理清交接手续之前不得离职。财会人员短期离岗,应由单位领导或财会部门领导指定专人暂时接替。撤销合并单位时,必须有财会负责人参加, 被撤销合并单位的财会主管人员必须负责办理全面清理移交工作,向接收单位交代清楚后,才能离任,财会交接未完的单位领导不得调走会计人员。

第九章 考核与奖惩
第五十四条:各单位要根据《会计法》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建立财会工作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制定财会工作的考核和奖励办法,报海洋局备案。
第五十五条:各单位每年应对财会工作人员进行一次考核,对完成各项考核指标日常工作业绩突出的财会人员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违法违纪和使国家财产或工作遭受损失的财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处罚。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海洋局直属各海洋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七条:本办法由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八条:本办法自一九九五年四月十日起执行。


劳动部关于印发《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印发《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为进一步在劳动领域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以下简称《纲要》),劳动部根据《纲要》的要求,制定了《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制订
具体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实施方案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在劳动领域贯彻实施《纲要》的基本任务是,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人数;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妇女职业技能水平;改善劳动条件,落实国家规定的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改革生育保
险制度,实行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保障妇女合法劳动权益。为在劳动领域做好《纲要》的贯彻实施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人数
(一)主要目标:控制妇女失业率,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开发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方式,促进妇女就业,努力保持女性就业增长幅度不低于男性;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对妇女的就业歧视,保障妇女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二)政策措施
1.加强执法、监督,保障妇女的就业权益,防止对妇女的就业歧视。认真贯彻《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和男女同工同酬的规定,通过加强执法监察,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监督各类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
标准,并坚决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女性。结合常规性劳动监察,每年进行一次专项检查,纠正用人单位在用工(特别是涉及女工)方面的违法行为。
2.积极创造条件,实行有利于妇女就业的产业政策,开发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方式,为妇女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协助有关部门共同工作,使妇女就业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趋于合理。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办劳动密集型企
业,努力开发适合妇女就业的工作岗位,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扶助失业、下岗女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同时,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促进乡镇企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妇女就业。
3.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工时的规定,实行灵活的妇女就业形式。根据妇女的就业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开辟非全日制及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鼓励不便从事正常工时工作(如在孕期、产期、哺乳期期间等)的妇女实行阶段性就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用人单位
采用家庭工、弹性工作时间等形式安排更多的妇女就业。
4.强化对妇女的就业服务。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要做好女性职业介绍服务工作,采取开办妇女就业专场、妇女人才招聘会、妇女职业介绍窗口等形式,为妇女就业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为下岗女工提供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加强对女性劳动者的就
业前训练和转业训练,积极组织失业女工和下岗女工参加培训,为其转业或转岗创造条件;劳服企业要积极组织失业女工和下岗女工开展生产自救;同时,各级劳动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开办就业服务事业,为妇女提供服务。
5.开展以女性为扶助对象的就业促进项目。在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的过程中,建立以女性为扶助重点的项目。对工会、妇联等部门开展的针对妇女的就业促进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是把全国妇联在“九五”时期
要开展的“巾帼创业”活动,作为“再就业工程”的子项目,对妇联举办的培训活动,及时给予信息和业务指导,并提供相应的职业介绍等项服务;妇联开展的下岗女职工转业训练活动,其经费主要由妇联牵头筹集,确需补贴的,经劳动部门核准后,可运用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予以适当支

持;对妇联以安置下岗女职工为主兴办的生产自救型企业,经劳动部门认定其性质,经同级税务部门批准,可享受劳服企业有关税收减免政策。确需资金扶持的,经当地劳动部门核准,可从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中予以适当的借款扶持。

(三)实施步骤
1.1996年,劳动部将与全国政协有关部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就下岗女职工实现再就业问题进行调研,共同研究制定促进下岗女工实现再就业以及进一步扩大妇女就业领域、促进妇女就业的具体措施。同时,组织50万困难企业女职工参加再就业活动,并帮助50万失
业女职工实现再就业。
2.在“九五”期间,主要是推动各地结合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化流动工程”,落实促进妇女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把促进妇女再就业列为单项统计指标,纳入实施再就业工程的目标责任中去,定期进
行检查落实。同时,支持工会、妇联等部门开展促进妇女就业和再就业活动,把有关指导、服务和资金上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真正促进妇女就业。“九五”期间,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力争平均每年使80万下岗女工和失业妇女受到再就业培训,并帮助其中的70%实现再就业。
二、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妇女职业技能水平
(一)主要目标:到本世纪末,通过组织广大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提高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使妇女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明显增强。大力提高女青年参加培训的比例,力争将技工学校招收女生的比例由“八五”后期的34%提高到40%左右
。同时,对贫困地区妇女进行文化和生产技术培训,使她们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二)政策措施
1.创造条件,增强培训能力,使女性劳动者接受培训的比重有所提高。充分利用现有办学场所,创造条件为开展妇女职业培训提供服务。各类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及其它职业培训机构要充分挖掘办学潜力,扩大招生规模。在招生中,除国家规定的有关专业外,应
坚持男女平等的录取原则。鼓励和扶持工会、妇联等部门在有条件的地区创办女子技术学校,或与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合举办技工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
在指导有条件的技工学校和其它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多功能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及职业培训集团化试点的过程中,应督促其对妇女职业培训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开设适合妇女就业的专业,利用培训实体的各种培训手段,为妇女培训提供帮助。
2.指导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探索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培训制度,尤其要加强对女职工的培训。优先对下岗女工进行转岗转业培训,使她们掌握至少一种适合新岗位的职业技能。同时,积极开展在职女工培训工作,提高其就业质量。
3.鼓励参加职业培训的妇女,通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妇女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大力宣传女性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的先进事迹,增强女性技术人才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引导更多的妇女走上岗位
成才之路。
4.积极开发适合妇女从事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为培训和技能鉴定提供依据。对于一些已完成标准制定的比较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如邮电通讯行业及家庭服务员、保育员、营业员等职业,抓紧进行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指导技工学校和其它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
女性劳动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5.加强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各地要为农村妇女有计划地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点,开发一批适合于农村妇女学习的教材,使更多的农村妇女参加培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掌握种植、养殖等实用生产技术,为其就地就近开发、转移和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三)实施步骤
“九五”时期,要推动、督促各级劳动部门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落实具体的政策措施,做好妇女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同时,积极支持社会各方面开展针对妇女特点的职业培训活动,使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明显增强。
1.1996年,在各地制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推动各级劳动部门将妇女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纳入本地区职业技能开发的整体规划。
2.到1997年底以前,对于一些比较适合妇女从事的职业在完成标准制定的基础上完成鉴定规范、培训大纲、教材等的制定和编写,为妇女职业培训创造便利条件。
3.1998年,组织召开妇女职业培训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各地加强妇女培训工作。
4.“九五”时期,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一次女职工技能竞赛。并在“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工作中,注重培养和表彰女技术能手,推动妇女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改善劳动条件,依法保护女职工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
主要目标:监督所有企业改善女职工的劳动条件,保护他们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贯彻落实《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到本世纪末,使女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有明显改善。
(二)政策措施
1.把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女职工生理特点,落实女职工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保护措施。做好《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女职工定期体检和妇科病防治等专项
妇女保健措施和制度,在企业内配备专职或兼职女工劳动保护工作人员。
2.采取专项措施,提高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各地劳动行政部门要按照《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的要求,监督检查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要求企业做到:彻底杜绝女职工从事矿山井
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及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等现象;有条件的企业都要设立女职工卫生室、淋浴室、孕妇休息室、哺育室等设施,不适合集中建立保护设施的企业,也要采取其他辅助措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女职工“四期”劳动保护工作,主要是按规定安排工作、给予
产假和哺乳时间等。
3.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技术和劳动保护水平。主要是,做好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用品、保健品和防护技术措施的更新换代工作;鼓励、引导有关单位积极进行科研、开发,并加强指导和管理。
4.加强对女职工进行劳动保护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落实步骤
1.1996年内,在对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安全卫生大检查中,重点检查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直接负责人、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劳动法》中有关女工保护的规定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的掌握及贯彻执行情况。主
要检查福建、浙江、江苏、广东、海南以及大连、广州等省市和重点地区中苯危害严重的制鞋业和其他职业危害严重的企业。
2.自1996年起,要求各地在报送年度工作总结时必须同时有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情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劳动行政部门将有目标地对有关企业进行重点检查,表彰好的企业,处罚问题严重的企业。
3.力争在三年内,指导、督促尚未制定《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实施细则的省、自治区完成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
4.“九五”期间,在改善女职工劳动条件方面,具体措施之一是推广无毒水基胶粘剂,改善制鞋行业女职工的劳动条件,从根本上治理苯中毒危害。1996年至1997年,在华东地区(南京)、华南地区(广州)、东北地区(大连)建议三个生产基地;1997年至1998年
,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
5.推动女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更新换代工作。如推广女职工经期最佳劳动保护用品,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在铁路、地质勘探、邮电、交通运输、林业、能源开发等一些流动、分散性和野外作业较多且没有条件采取集中保护措施的行业,作为女职工经期劳动保护的补充措施
,加强经期保护,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妇科病,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
6.“九五”期间,将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一次女职工劳动保护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普及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四、加快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实现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
(一)主要目标: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将生育保险费用由企业管理逐步改为社会统筹管理,并将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覆盖范围由国有企业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新型生育保险制度,更好地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二)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劳动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专人,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在工作中,要争取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要注意与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2.完善立法。1994年底,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对于推动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向着改革化、规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更好地推动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劳动部拟在进一步研究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尽快制定《生育保险条例(草案)》,并促
其尽快出台,使生育保险工作切实纳入法制化轨道。
3.扩大覆盖面。将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实施对象扩大到上述企业的全部劳动者。
4.确定合理的待遇标准。制定生育保险待遇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统筹考虑保障生育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与减轻企业负担问题,坚持社会保险的基本保障原则,避免因保护项目过多、期限过长、标准过高而造成提取比例过高,加重企业负
担。基金提取比例和给付项目按照《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予以规范,逐步实现在全国统一项目、统一给付原则、统一缴费比例,由地市实施。
5.加强基金管理。生育保险与计划生育国策紧密衔接,可预见性强,各地确定具体基金提取比例要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进行周密测算,从严控制。已经开展生育保险统筹的地区,要依据基金结余情况,适当调整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工资总额的1%以内,避免基金
结余过多。严格审核管理费的提取比例,管理费使用要力求节约,杜绝浪费。同时,生育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要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严禁挪作它用。
(三)实施步骤
1.1996年内,召开部分省市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落实《纲要》和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进行部署。
2.在1997年,起草《生育保险条例(草案)》,上报国务院,力争早日出台,为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证。
3.按照《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建立新型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度要求是:①在35个大中城市中,条件成熟的,要在1996年年底前实施;条件尚不成熟的,要积极创造条件,不迟于1997年年底前实施。②全国所有地级市,1998年年底以前全部实施,并逐步实现由县
级统筹到地市级统筹的过渡。③到本世纪末,全国80%左右的县(市)实现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五、依法建立和调整劳动关系,开展劳动监察,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一)主要目标:“九五”期间,实现女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以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加强女职工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关系的建立、终止和解除行为;在非国有企业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把依法保护女工权益问题作为集体协商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受理女职工的劳
动争议申请;通过加强劳动监察,落实《劳动法》赋予妇女的各项劳动权利,依法查处侵害女职工劳动权益的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强迫女工加班、加点、劳动条件恶劣、雇用女单工及在女工“三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政策措施
1.实现劳动关系法制化,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要按照法律规定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明确女职工的各项权益并且明确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内容。要考虑女职工的实际情况,在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内容、劳动合同解除条件等方面禁止
约定侵害女职工权益的内容。劳动行政部门在审查和鉴证劳动合同时,对女职工的劳动合同要重点审查有无侵害其权益的条款。劳动合同签订后,要切实履行各项条款,切实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的,应依法对集体合同中有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条款进行集体协商;各级劳动部门审查集体合同时,应注意重点审查其中有关女职工权益保护的内容。
2.及时纠正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劳动监察机构要重点查处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强迫女工超强、超时劳动,违反男女同工同酬原则,雇用女单工等严重违法行为,对违反规定的责任者和有关单位要依法给予处罚。劳动监察机构,在开展日常巡视检查的
同时,还要建立举报制度,积极受理女工的投诉举报,尽快组织查处,并针对用人单位维护女工权益情况开展专项大检查,结合开展劳动监察年检、企业备案规章审查等方式实现对监察对象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查,切实保护女工合法劳动权益。
3.及时、公平地处理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于女职工向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的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要认真了解情况,做好调解工作。未成立调解委员会的用人单位,工会要切实维护女职工的权益,尽量使其争议能够在单位内部得
到妥善解决。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涉及到女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只要符合受理条件的,要立即立案并尽快调查处理;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要及时予以答复。杜绝对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久拖不决或迟迟不予答复的现象。
(三)实施步骤
1.1996年底前,推动各类企业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女职工都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女职工的各项劳动权益,包括特殊劳动保护的内容。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为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监督和规范用人单位终止与解除女工劳动合同的行为,依地维护女职工劳动关
系的稳定。
2.“九五”中后期,推动全国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普遍实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把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3.“九五”期间,通过健全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扩大劳动监察的覆盖面,处理好女职工投诉和举报,及时、有效、公正地处理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从而实现对女职工劳动权益的有效保护。
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深入宣传普及《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女职工能够知法、懂法,自
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用人单位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对女职工劳动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守法的自觉性。



1996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