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督查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8:45:52   浏览:839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督查的通知

建设部办公厅


关于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督查的通知

建办质电〔2007〕75号


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四川、陕西省建设厅,北京市建委、交通委,天津市建委,上海市建设交通委,重庆市建委: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3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58号)精神,按照我部《关于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建办质函〔2007〕458号)要求,我部定于2007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苏州、杭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6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督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督查内容
  督查内容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检查要点》(建办质函〔2007〕458号附件)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评价细则》(具体见建设部网站:www.cin.gov.cn)的要求进行。
  二、督查方式和程序
  我部将派出督查组前往北京等16个城市,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查看现场和反馈意见等方式进行督查,在每个城市督查2至3天。督查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如下:
  1、听取汇报。督查组听取有关省、市建设(轨道交通)主管部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或主要施工单位)、运营单位关于安全生产自查整改等情况的汇报。
  2、查阅资料。包括有关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的原件或复印件,以及其它相关资料。
  3、查看现场。督查组到在建工程施工现场和已运营线路现场进行查看,重点查看安全隐患。受检项目工地和运营线路由有关省、市建设(轨道交通)主管部门商督查组确定。
  4、反馈意见。由督查组按城市集中反馈督查意见。反馈意见包括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和整改建议等。在督查组反馈意见时,要求省、市建设(轨道交通)主管部门以及建设、施工、设计、监理、运营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督查组在反馈意见前如有必要可与省、市建设(轨道交通)主管部门沟通。
  三、督查组
  我部将组织5个督查组,每个督查组由5至6人组成,其中包括3至4名专家。督查组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督查北京、长春、哈尔滨
  联系人:李礼平 建设部质量安全司
  联系电话:010-58933041,13611323839
  第二组:督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
  联系人:兰 荣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联系电话:010-58934653
  第三组:督查天津、沈阳、大连
  联系人:梁 锋 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联系电话:010-58933043,13141211789
  第四组:督查武汉、广州、深圳
  联系人:张颖博 建设部稽查办公室
  联系电话:010-58933175
  第五组:督查重庆、成都、西安
  联系人:索 欢 建设部质量安全司
  联系电话:010-58933041,13671267829
  四、督查准备工作
  请各地按照要求做好督查的相关准备工作。一是明确督查安排工作的牵头单位和联系人,并于10月25日前将联系人姓名、电话告我部质量安全司。二是在与相关督查组沟通的基础上安排好督查的详细日程。三是请各单位准备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自查整改情况的书面汇报材料以及其它相关文件、资料。
  五、廉政要求
  督查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反腐倡廉、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并按照财政部、监察部《关于落实出差和会议定点管理工作的通知》(财行〔2007〕285号)要求安排住宿。
  六、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建设部质量安全司。
  联系电话:010-58933041,58934464(传真)。
  联系人:索 欢(13671267829)
  孔令洋(13683563949)。
                            建设部办公厅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三府[2012]102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三亚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六届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六月四日



三亚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举债和偿还政府性债务的行为,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根据国家有关法津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性债务,是指市政府及所属部门(含设立的各类国有投融资机构)、各镇政府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借款、申请国债转贷资金、向上级财政借款、以所拥有的资产或权益为抵押申请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形成的各类债务。


  第三条 市政府成立市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土地储备中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领导组成。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研究政府性债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会议,协调和解决债务管理有关问题。


  第四条 市财政局负责全市政府性债务备案管理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政府性债务融资计划,督促、指导融资贷款工作。


  第五条 举借政府性债务应当遵循“适度举债、讲求效益、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原则,坚持“权、责、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原则。债务规模与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相适应。


  第六条 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应当是事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但暂时存在资金缺口的城市交通、市政工程、保障性住房、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城市水利、社会事业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政府性债务资金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和竞争性项目建设。


  第七条 按照“谁举债、谁使用、谁偿还”的原则,举借和使用政府性债务的部门和单位为政府性债务的责任主体(以下简称债务责任主体)。举借和使用政府性债务为不同部门和单位时,使用单位为债务责任主体。


  第八条 债务责任主体必须落实偿债资金来源,在项目实施前须对偿债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论证,没有还款保障的项目不能负债建设(正在实施的项目需超概算的应经过审批后实施)。


  第九条 除按有关规定为使用外国政府贷款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外,市政府所属部门和各镇政府不得作为政府性债务的担保人,也不得为其他经济组织提供担保。


  第二章 政府性债务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


  第十条 政府性债务实行年度收支计划管理和审批制度。债务责任主体应根据项目需求编制年度债务计划,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核年度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草案,报市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审议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因政策性或其他客观因素确需调整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的,应按上述规定程序审批。


  第十一条 审议批准后的年度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分解、下达至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债务责任主体执行。


  第十二条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应按照批准下达的政府性债务年度融资计划向有关金融机构举借贷款,在完成贷款手续后一周内向市财政局报送有关材料,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债务责任主体应当按照建设项目进度提取贷款,项目进度款同时有财政性资金和融资性贷款时,应优先使用融资性贷款。


  第十四条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债务责任主体应当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接受市财政局、市审计局等的监督,并按规定报送有关资料。


  第三章 建立政府性债务预警和偿还机制


  第十五条 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要重视和强化建立偿债机制,正确处理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第十六条 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运用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监测指标,设置警戒线,监控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风险。


  负债率,反映一个地方国民经济状况与政府性债务余额相适应的关系,表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所承担的政府性债务情况。即:负债率=政府性债务余额/地区生产总值×100%,安全线为45%。


  债务率,反映一个地方当年可支配财力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比例。即:债务率=政府性债务余额/当年可支配财力×100%,警戒线为100%。


  偿债率,反映一个地方当年可支配财力所需支付当年政府性债务本息的比例。即:偿债率=当年偿还政府性债务本息额/当年可支配财力×100%,警戒线为20%。(可支配财力是指本级政府剔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外的预算内、外资金。政府预算内、外资金是指地方一般预算可用财力、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等。地方一般预算可用财力包括地方财政收入、税收返还补助、专项补助、年终结算补助和其他补助,剔除体制增收上解、固定上解和其他上解)。


  政府性债务监测指标按年考核,若3个债务监测指标中有1个指标达到或超出警戒线,则不应再增加新的政府性债务。


  第十七条 市财政局每年根据上年末政府性债务余额的5%-8%,设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以下简称偿债准备金)。


  偿债准备金是用于支付或垫付必须由财政负责偿还的本级政府性债务的专项资金。



  市财政局负责偿债准备金的管理。偿债准备金实行专户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或挪用。


  (一)偿债准备金的主要来源:


  1.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2.政府性债务资金银行存款利息净收入;


  3.逾期还款收取的滞纳金和罚款;


  4.偿债准备金增值收入;


  5.其他可以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


  (二)偿债准备金的主要用途:


  1.偿还经批准需由市财政偿还的债务;


  2.偿还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致使债务项目完全丧失还款能力的债务;


  3.临时垫付尚未产生效益的到期项目的债务;


  4.临时垫付镇一级政府暂时无力偿还的到期债务;


  5.其他经批准偿还或垫付的债务。


  第四章 政府性债务的管理职责


  第十八条 市财政局负责监督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的执行,及时掌握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贷款及配套资金等使用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稽核检查,实行过程控制,严防项目举债突破计划规模。


  第十九条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督促项目单位及时或按计划使用贷款资金,如因项目单位未及时或未按计划使用贷款资金造成贷款资金闲置而导致不必要的利息支出,市发展改革委应上报市政府对债务责任主体(债务使用单位)进行通报处理,并对项目负责人进行问责。


  第二十条 市审计局负责对政府性债务收支情况实施审计和监督。在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项目实施期内,市审计局应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和偿债计划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在项目终了时进行决算审计。



  第二十一条 政府性债务情况应当列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其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第二十二条 责任追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经济组织贷款的管理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外债管理规定执行,但须纳入政府性债务计划。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自2012年6月4日起施行。


绍兴市级解困与再就业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通知)
绍市府办发(1997)115号
转发市劳动局绍兴市级解困与再就业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市政府各部门:
  市劳动局关于《绍兴市级解困与再就业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转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绍兴市级解困与再就业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解困与再就业工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保证解困与再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办(1997)29号、省委办(1997)4号、浙政(1997)4号和市府发(1997)98号文件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是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由市解困与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筹集、使用和管理,用于保障市属困难企业职工基本生活费,推动市区开展再就业工程的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采取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筹集,其主要来源是:
  1、市级财政拨款;
  2、市级劳动保险基金的划拨部分;
  3、政策规定征收部分;
  4、单位和社会捐助;
  5、利息收入;
  6、其他收入。
  第四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市级解困与再就业工作,其主要用途是:
  1、失业职工再就业安置;
  2、扶持再就业任务繁重、经费严重不足的市属部门、行业和企业;
  3、市属部门、行业和企业开发再就业工程中,下岗职工安置培训费用的扶持;
  4、按《浙江省职工失业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用于再就业训练所需设备购置和其他建设的费用。
  第五条 筹措的专项资金及今后单位、社会捐助部分,主要使用利息,原则上不使用本金,如确需动用本金的,需经市解困与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同意。
  第六条 专项资金在银行设立帐户,实行专户储存、财政收支二条线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第七条 市解困与再就业领导小组确定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具体使用,由申请拨(借)款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经主管部门同意,市解困与再就业工作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的意见审批。
  第八条 市就业局负责专项资金的筹集、支付和日常管理的具体事务。
  第九条 市就业局要按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按季汇总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定期向市解困与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第十条 市财政、审计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市就业局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并按有关规定对专项资金进行检查、监督和审计。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经办人员违反本规定和有关规定,造成资金损失的,视情节轻重,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市解困与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执行。

      绍兴市劳动局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日